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春節10大廟宇 有拜有保佑


不少人喜歡在春節「走春拜拜保平安」,yam蕃薯藤輕旅行日前公布27萬人次的網友票選,選出春節必拜10大廟宇,有3百多年歷史的雲林北港朝天宮拿下必拜第一名。

網友選出的春節必拜廟宇,依序還有南鯤鯓代天府、台中大甲鎮瀾宮、東港東隆宮、艋舺龍山寺、南山福德宮、三峽清水祖師廟、鹿港天后宮、南投竹山紫南宮、北港武德宮。大都是百年以上的廟宇古剎,不少網友票投財神廟,祈求新年賺大錢。

南勢角烘爐地的南山福德宮,就是求財聖地,尤其業務員最愛來此拜拜;人稱「大公廟」的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也有「借發財金」的風俗;北港武德宮則是全台規模最大的五路財神廟,農曆過年期間,限量發放的天官賜福小紅包,是信徒每年排隊必拿的平安招財寶物。

資料來源2013 聯合新聞網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敬神要用「高茶」(最好的茶)


根據台北市政府信義區公所網站,拜神的科儀介紹,依據中研院56年的研究書中摘述如下:


【道法會元】云:敬神上供之食品,包括茶、酒、青果、糖果、麵包等類。茶是供物的最主要者,古來以「燒香敬茶」並稱,種類有焙茶(即較佳茶葉)與中茶(即普通茶葉)之別,但不拘任何茶種。鑑於採茶多係婦女,且土法焙製時,有者以腳揉之,恐有失敬,乃鄭重其事,訂購由男工採摘,而且焙製時用手搓軟者。敬神之茶,理應將茶葉泡為茶水,一如對待客人奉茶,台灣民間拜神咸認茶是必需品,不可或缺。「茶」,敬神要用「高茶」(最好的茶),我跟2位德高望重的茶師及茶行老闆學茶近4年,有一天,我的老師用一個鐵罐子裝茶,要去3樓祠堂拜拜,告訴我說:「此罐子已超過百年以上,以前大稻埕茶業極盛時,茶販來送茶非常熱鬧,只要每逢初一、十五要拜拜,都會交待茶販「要拜拜了」,茶販們就會知道要趕快送「高茶」來給茶行老闆敬神。」



2016過年重要拜拜習俗日程表
http://17itaiwan.url.com.tw/News/upload/1512022016過年重要拜拜習俗(1).jpg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拜土地公

一般公司行號或商家,會在每個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這兩天又稱為「做牙」日,而農曆1216日是最後一天做牙的日子,因此又稱為「尾牙」,這一天除了要祭祀土地公,公司行號也會藉此聚餐,感謝員工辛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拜灶神與眾神明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王爺(灶神)、地基主與眾神明回天庭回報述職的日子,送神一般都是在早上,有一說是愈早愈好,讓眾神早一點放假。送神之後,才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畫像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
以前台灣本地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玉帝會遣神下凡,代替已經上天述職的神祇巡視人間,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內褲。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除夕-拜地基主、家神、祖先

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是除夕,依大小月可能是2930號。這一天要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

農曆正月初一:開春-拜天公

這天一大早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各大廟宇會在子時過後開廟門,許多民眾往往半夜凌晨就去排隊,準備在廟門一開後,搶拜第一柱香,稱為搶頭香,民眾相信搶得頭香者,會在今年得到神明特別的眷顧和保佑。

農曆正月初四:迎神-接財神、灶神與眾神明

迎神一般是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在自家的神案或廚房面向爐灶擺供桌拜拜恭迎。接神之後,當年生肖犯太歲者,要在這天安太歲,沒犯太歲的可以點光明燈。現今臺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殿,供奉值年太歲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資料來源:一起愛台灣網站

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是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以此抓住顧客的註意力,改變消費行為,併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體驗經濟是以服務作為舞台,以商品作為道具來使顧客融入其中的社會演進階段。由於服務經濟也在逐步商業化,人們的個性化消費欲望難以得到徹底的滿足,人們開始把注意力和金錢的支出方向轉移到能夠為其提供價值的經濟形態,那就是體驗經濟。

 

書籍之一

體驗經濟時代


    每一種產品和服務,最後都將因成本降低而降價,最後演變成價格戰。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呢?就是體驗經濟。

  當一家公司以服務為舞台、以商品為道具,讓消費者完全投入的時候,「體驗」就出現了。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難忘的。當消費者購買體驗時,他就是在花時間享受企業所提供的一連串身歷其境的體驗。

  但是,體驗還不是最終的經濟產物。當你為某人客製化體驗,滿足他的需求時,你勢必會「改變」他。當你將體驗客製化時,體驗會自動變成「轉型」,也就是幫助顧客「自我實現」。這是經濟價值的最後一個階段,這時,顧客就是你的產品。例如醫療、健身、教育等都是極具潛力的轉型產業。

  你也可以晉升成為體驗產業,進而實現更高的價值與獲利。

作者簡介

  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 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兩位作者共同創立位於俄亥俄州奧羅拉(Aurora)的策略地平線公司(Strategic Horizons LLP),該公司協助企業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價值,掌握「體驗經濟」的本質——展示體驗、引導轉型、或是大量客製化。他們合著了許多關於企業策略和創新的文章,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策略與領導》等刊物。

 

論文之一

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102/碩士書世彥

從體驗行銷之觀點探討來臺中國觀光客購買阿里山茶葉意願之研究

本研究以體驗行銷之觀點探討來臺中國觀光客購買阿里山茶葉意願為研究主題,以來臺中國觀光客為主要之研究對象,探討體驗行銷和購買意願之關係。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來臺中國觀光客為對象之258 份樣本中,使用迴歸分析檢驗後發現如下:

1. 體驗行銷中情感行銷、行動行銷、關聯行銷對來臺中國觀光客在購買阿里山茶葉意願具有正向的影響。

2. 分析來臺中國觀光客之年齡與職業別對感官體驗、情感行銷、思考行銷、行動行銷、關聯行銷與購買意願的結果發現,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之來臺中國觀光客對於體驗行銷中之感官體驗有顯著影響;職業是軍公教之來臺中國觀光客對於體驗行銷中之思考行銷有顯著影響。

綜合上述之發現,從體驗行銷中情感行銷、行動行銷和關聯行銷對來臺中國觀光客在購買阿里山茶葉意願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業者應加強對品茶環境設施的佈置與營造,建議業者可強化服務品質以提升顧客感受到尊榮的服務,提供各種不同的體驗品茶活動,如製造與篩選茶葉的過程、沖泡茶葉的過程與提供有關於阿里山茶葉文化之書籍,這些都能有效的提昇來臺中國觀光客在茶葉上的購買意願之程度,而業者也可在品牌知名度上多下點功夫,讓阿里山茶葉在中國大陸打出知名度,那麼來臺中國觀光客勢必將「購買阿里山茶葉」規劃為必經行程之一。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茶行業者對來臺中國觀光客銷售茶葉行銷策略之參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本書所提出的「吃的美德」,並不是傳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於飲食的某個面向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第一部討論當今有關飲食倫理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第二部著重於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好壞、對錯判斷。第三部和第四部則強調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作者簡介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目錄

前言

第一部:採集 Gathering

1. 勇於求知:了解越多,選擇越自由 / 起司拼盤

這麼做甚至不需要多麼勇敢,只要多花一點時間求證就行了。再說,了解更多確實會讓人更珍惜自己吃下的食物。

2. 自給不自足:互相依賴讓我們更強大 / 義大利燉飯

相信自然會源源不絕供應人類食物的人,肯定不夠了解自然。另一方面,我們並不需要相信人性,才有把握另一方會履行合約,畢竟商人只要失去信用就沒戲唱了。

3. 時間的果實:追求當季的理由 / 蘋果黑莓奶酥

想要聽聽跟我們的生命一同滴答流逝的時間,到菜園裡就能找到……變化無窮的菜園也鼓勵我們要放下,美好的事物終會消逝,只能期待來年有福享受。

4. 有機之外:以地球的管家自居 / 單粒小麥麵包

妥善管理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不揮霍浪費,也不僵化守舊。這就是我們決定要買什麼食物時真正應該考慮的事,而不是上面有沒有有機標章。

5. 慈悲的殺生: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 / 羔羊肉漢堡

死在獵人手中的野生動物,不會比死在其他動物口中或通常也會痛苦的自然死亡更糟。假如農場動物不比野生動物遭受更多痛苦,那麼牠們也算擁有難能可得的美好生活。

6. 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用選擇抵制剝削 / 修道院馬芬

這波新飲食復興運動端上的菜色看似美味可口,背後往往是以壓榨生產者為代價。如果我們相信追求公義是種美德,就不應該對光靠選擇就能抵抗的錯誤方式視而不見。

7. 二分法的危險: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家? / 經典量產食品

太執著於規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最強大的改革推動者往往不是有強烈意識的個別消費者,而是大型連鎖店……最需要掙脫的枷鎖,就是把飲食店或零售店看成非好即壞的簡化思維。

第二部:烹調 Preparing

8. 撕掉食譜吧:別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 鷹嘴豆泥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很多都無法規格化、量化,也無法精準測量或規範,無論在廚房內或廚房外都一樣。

9. 傳統的真諦:延續傳統,但不堅持原味 / 鮪魚燉菜

搞清楚現代演繹的傳統美食跟原始版本有何不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這不表示越接近原味就越傳統。一道料理延續多久,比它從什麼時候開始更加重要。

10.化科技恐懼症為科技的實踐智慧:職人手感 vs. 機器量產 / 用麵包機做麵包

科技實踐智慧就是即使機器能媲美或提升達人手藝,我們還是希望達人手藝繼續蓬勃發展,因為重要的不只有結果,還有抵達結果的過程。

11.例行公事不無聊:求新求變反而無法投入 / 義式番茄醬汁

維持一點例行公事是好的,這樣能讓我們更加感謝簡單的料理,以及把料理傳給我們的人,同時也能避免我們隨著變來變去的飲食風潮起舞,無止盡地追求新奇的口味。

12.過猶不及:對科學研究和專家建議保持懷疑的態度 / 燻肉拼盤

營養學諷刺的地方在於,越是發現它有多複雜,我們的飲食原則就應該越簡單。

第三部:不要這樣吃 Not eating

13.拒絕自助早餐的誘惑:從日常生活中鍛鍊品格 / 什錦穀麥

重點是自助早餐怎麼吃才合乎倫理,原因不在於它給了我們當聖人或當膽小鬼的機會,而是因為它給了我們鍛鍊美德或壯大惡習的機會。

14.減重教我的事:意志力的效用和限制 / 湯品

「我肚子餓。」很好,所以呢?沒事啊。我只是肚子餓了。肚子餓又沒什麼,更嚴重的痛苦都有人挨得過……只要接受這點,真心接受並相信,就會有很大的差別。

15.不復胖比減重更難:謙卑面對屬於我們卻不完全受我們控制的身體 / 松露油

我認為肚子餓(需要吃東西)和嘴饞(想要吃東西)是不一樣的。有時我甚至覺得,我的實際體重跟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不過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差距。

16.禁食跟齋戒的不同:懂得自我管理才是真自由 / 燕麥粥

最高境界的自由,就是心甘情願節制自己的行為,因為你知道這麼做對自己有益。相反的,為了信仰而齋戒只是屈服於他人的意志。

第四部:好好吃 Eating

17.感謝主賜我們豐盛的食物:認真對待盤中飧 / 蛋炒飯

好的習慣促使我們做出能帶來最佳結果的決定。不過這也指出,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哪些行為會有好的結果,哪些只是無謂的作態。

18.超越喜好:飲食的客觀標準 / 葡萄酒

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容易,了解什麼是好東西比較難,可是一旦了解就能讓你更懂得欣賞自己喜歡的東西,甚至讓你喜歡的東西更好。

19.表演開始:米其林餐桌上的美學體驗 / 墨汁墨魚

少了好食物的人生,至少跟少了好藝術的人生一樣貧乏,而烹飪藝術確實應該跟其他藝術享有同樣的地位。但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專家達人的卓越成就上。

20.午餐吃了沒:用三餐調整一天的節奏 / 米沙拉和義式烘蛋

好的食物有一種強大的力量:繞過我們的存在焦慮,提醒我們無論時局如何動盪,日常生活還是會有一再出現的美好。

21.一個人吃飯:豐富內涵的好機會 / 辣醬蔬菜

認為單身跟吃得好沾不上邊,是一種強烈的文化成見。幾乎所有跟美食有關的刻板印象都離不開社交場合……獨居者跟任何人一樣能夠投入這些事,並從食物中獲得樂趣。

22.筵席的精神:一起生活,分享喜悅 / 中東小菜

當我們扳開一塊好麵包時,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我本質上都是脆弱的、有限的血肉之軀,卻學會了把存活的工具變成生命中最令人滿足的喜悅。

23.及時行樂不快樂:在覺察中體驗快樂 / 蘇打麵包

當我們問心無愧,知道食物的來源跟它的味道一樣好時,我們得到的快樂更完整、更合乎人性。

結語